秋意愈濃,碧空暖陽,行走在蚌埠市涂山東路與解放路西南“口袋游園”中,滿眼皆綠,步步皆景,晨練、遛彎、散步的市民往來于此。不只這里,近年來,隨著沿街圍欄、圍墻的拆除,更多的綠色景觀與城市街區無界融合,拆除的是圍墻,疏通的卻是老百姓的“心墻”。探尋這些關于城市綠色發展的變化,來自于市人大制定的一部地方性法規、印發的一份監督意見書。
執法檢查利劍出鞘,保障群眾“見綠“
出門見綠、移步進園,綠植郁郁蔥蔥、設施配置完善……這是居民一直以來對城市建設的美好希冀,市人大一直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緊盯民生反映熱點,從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入手,于2016年制定出臺了《蚌埠市城鎮綠化條例》,以法治方式夯實生態建設基礎。去年,市人大又創新開展地方性法規集中執法檢查,城鎮綠化條例作為檢驗城市生態建設情況的一把標尺,實施的效果如何,直接反映出城市綠色發展進程。檢查組在執法檢查中發現,市區主干道部分路段兩側的居住小區和企業未實施拆圍透綠措施,不僅違背了條例的要求,更影響了城市的美觀。
“所謂‘拆墻透綠’,就是將我市主城區主次干道兩側的實體圍墻拆除,讓綠色融入城市。針對這一工作落實不力的情況,我們在執法檢查審議意見中列出,并進行了跟蹤督辦。”執法檢查組成員、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潘明生介紹。市政府高度重視市人大審議意見的辦理,在我市部分區域點位相繼開展“拆墻透綠”工作,按照條例相關要求,將排查出的實體圍墻拆除或改造為透景圍墻,因地制宜開展增綠補綠,提升綠化品質,使道路綠化與庭院綠化有機結合。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完成75處實體圍墻拆除工作,總長度約16460米,建設綠地48677平方米。
蘭凌路蘭凌御府小區一帶有圍墻遮擋,原本規劃的綠地凹凸不平、斑駁陸離,晴天起塵、雨天泥濘。今年8月,這里實施拆墻透綠工程,不僅圍墻拆除了,相關部門也對綠地進行了規整,補種了草籽,方便周邊的居民和路人在此休憩。
“以前這一帶有圍墻,路不平整,也不太干凈,路過這里總想保持距離。現在好了,圍墻拆了,綠地鋪好了,多了一道風景,走在這里就像來到一片角園,忍不住走近一點。”住在附近南湖小區的李家興經常路經這一帶去買菜、散步,對于路邊因為“拆墻透綠”而多了一處風景,他連連稱贊。
一堵堵圍墻的消失、一條條進出通道的增設,通透了城市的生活、生態空間,也為市民打開了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拆除圍墻,不僅讓墻內的自然氣息、人文氛圍、藝術風情深深嵌入居民生活圈里,物理隔斷的打破也聯通了現代生活與綠色資源。滿眼的綠色背后,是蚌埠市人大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錦繡答卷。
強化監督意見書辦理,推動城市“透綠”
“拆墻”是手段,“透綠”是關鍵。走在蚌埠街頭,可以看到街頭很多存在多年的圍擋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美麗的花墻和綠植,而在幾個月前,這些地方還是另外一番模樣。
隨著市人大常委會一份《監督意見書》的下發,更是將“拆墻透綠”工作推向了深入細致:“華光大道與勝利西路交叉口的居住小區及港區、涂山路以南的豐原大道兩側部分居住小區和企業仍存在實體院墻,未實施拆圍透綠措施。”如果說審議意見的辦理是“統籌布棋”,《監督意見書》則是下足了“繡花功夫”,針對意見書中提出的具體問題辦理落實情況,市人大通過現場督導、實地查看、座談匯報等方式多次調度,市政府通力配合、舉一反三,不僅對城市主干道進行了摸排改造,更是擴大到了次干道。
“在市人大的有力監督下,我們同步推進‘凈化、綠化、美化’工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采取實施立體綠化、建設口袋公園等多種方式,突出景觀特色,避免‘只拆不建、只拆不整’,做到‘還綠于民,還景于民’。”市園林管理處綠化養護管理中心主任樊融說,將通過一系列“拆墻透綠”的做法,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不斷提升城市品位,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如今的珠城,沿東海大道修建的綠化帶中有喬灌花草,疏密相間中使得圍墻內外相互成景;延安路圍墻外墻根處,整片修剪齊整的綠籬裝飾白墻,與圍墻內景觀和圍墻外城市行道樹相呼應,形成一道“綠線”……從曾經的看不見實體圍墻內的景色,到現在可以直觀享受拆墻透綠后的景觀與街道融為一體,這些景觀圍墻成為我市道路環境中一道道亮麗的色彩。
持續監督跟蹤問效,助力環境“添綠“
藍綠交織、明亮清新成為城市最美的底色。不經意間,屋檐下、墻角邊,隨處可見一抹抹新綠,一點點嫣紅。
城市點滴欣喜的變化,市人大代表都在持續關注,今年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人大代表視察調研全市“拆墻透綠”專項行動推進情況,通過實地調研點位、召開座談會等,聽取相關單位工作情況介紹,提出意見建議,督促項目實施。
“‘拆墻透綠’,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小區或者單位的圍墻拆掉合并,更重要的是為了結合周邊街區建設,將各個小區沿街的街景進行重新設計和打造,利用城市邊角地、道路轉角等地打造的各具特色的小微綠地,增加城市綠量,進一步美化城市環境。”參與調研的市人大代表顧慶悅感受頗深,拆墻不是目的,實現城市綠色空間共享才是意義。
與此同時,市人大還結合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開展各類環保執法檢查、“環保世紀行”活動,注重發揮代表作用,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持續助力城市綠色發展。早在幾年前,就寶龍城市廣場“毀綠”事件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監督工作,兩屆人大代表接力關注、兩位市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批示、兩屆人大持續跟蹤監督,最終讓這方街頭綠地又重新回到了市民的生活中。
如今,蚌埠市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正在逐漸成為現實。今年以來,市城市管理部門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閑置土地、道路節點、街頭轉角和現有綠地,以“見縫插綠、應綠盡綠”的原則開展植綠、增綠、護綠、補綠,拆墻透綠,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盡顯方寸之美。2023年,全市新建街頭綠地(游園)、口袋公園13個,首批開放了共享試點涉及18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綠地面積22.8萬平方米,進一步完善了公園游園綠地體系,讓更多市民走進綠地,在家門口感受“詩與遠方”。
用綠色消融邊界,把城市“種”進自然。從“圍欄珠城”到“綠滿珠城”的蝶變,是蚌埠市人大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體現,也是創新監督手段推動城市發展的具體實踐。通過“小改造”,達到“大提升”的效果,讓市民共享更多綠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