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被列入市人大常委會2023年立法計劃。7月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市營商和“工招園”辦公室、市司法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起草階段的《蚌埠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開征求意見。
《條例(草案)》共七章四十二條,包括總則、市場環境、產業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和附則。其中,市場環境包括市場準入和注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一站式服務和一照通改革,年度報告信息共享,公共資源交易、公用事業服務、誠信履約等方面;政務環境則包括政府內數據共享及利用,政務服務線上平臺,政務服務中心建設、行政許可清單及告知承諾制度,工程建設項目分級分類審批,精簡辦稅,優化不動產登記,整合惠企政策,免審即享等方面。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在《條例》立法中,我市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當前短板弱項及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問題,堅持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推動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優化流程、改進服務、提升效能。比如,針對“政策不好找、不好懂、不連續、不靈活、難落實”問題,規定市縣政府要不斷完善惠企服務政策兌現機制和平臺功能,推行“一口受理、免審即享、即時兌現”;針對“金融服務不解渴不給力,江浙能干的我們干不了”問題,規定市縣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要建立健全服務機制,落實財政獎勵政策,強化政府基金扶持等。立足蚌埠市情,將各領域正在實施的、在全省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改革舉措歸納總結后,固化為具有約束力的制度規范。比如,體現蚌埠在市場準入機制方面創新的“一照通”改革、搭建產學研用對接平臺的特色做法“蚌埠科技大市場”,在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異議處理和修復制度領域率先實施的行政處罰決定和信用修復告知書“兩書同送”等,都寫入了《條例(草案)》。
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梅友偉還介紹了《條例》起草中如何借鑒先進經驗,比如參照本省先進地市做法,鼓勵推行標準地改革和產業定制地配置模式,參照外省先進地市做法,規定培育和發展數據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涉企一般違法行為從輕減輕行政處罰清單制度,以及細化規定有關單位和個人在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工作中出現失誤或偏差可以免除或減輕責任的適用條例等。
作為立法工作的主導力量,市人大常委會不僅將《條例》列入年度立法計劃,而且實行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分管領導“雙組長”負責制,高位統籌各方力量,提前介入,協調解決立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和重要事項。“預計8月下旬,《條例(草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后,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第一次審議,然后還將采取多種方式不斷修改完善。”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黃勝奎透露。
按照計劃,《條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時間為30天,截止到8月3日。企業或市民可以通過信函方式將意見寄至市司法局立法科,并請在信封上注明“蚌埠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或者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修改意見和建議發送至:fzb3123403@163.com,電話:0552-3123403,會有專人負責收集、整理。與以往法規實施前召開新聞發布會不同,此次發布會“提前”到了立法征求意見環節。“營商環境說到底還是‘商’,優劣最終要市場主體的態度、市場經濟的發展成效說了算。這就要求制定法規時要廣泛聽取社會各方意見,以期提高立法質效。所以,立法征求意見環節召開新聞發布會,是將決策后的參與延伸到決策前,既是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也是提高關注度、知曉度、參與度的的創新方式。”新聞發布會上,市司法局二級調研員李松介紹,這一做法在全省地市級還是首次,目的是廣納賢言、博采眾長。
據悉,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同時,相關部門也將開展立法調研,組織專家咨詢論證,對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立法協調,從立法和制度層面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以法治化手段打造一流營商環境。